编者按:2015年即将过去,这一年中,互联网圈内迎来企业合并潮,几次合并案例着实引人关注,决定着未来几个垂直行业的市场格局,注定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抹上重要的一笔。这次合并潮来时汹汹,原因几何,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对此,中新网IT频道推出特别策划,为您解读2015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合并谜局。 中新网12月14日电(IT频道 吴涛)资本投资方正在互联网圈内下一盘很大的棋。2015年,滴滴和快的、58同城和赶集、携程和去哪儿等这些原本“水火不容”的竞争对手纷纷选择了合并。分析指出,这些合并主要原因就是受资本驱动,“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行业巨头之间的消耗,走向盈利;另外就是造成各个行业三四线企业的恐慌,投资方趁机抄底。” 不过企业合并也并非没有弊端,分析指出,企业合并后,势必有一方创始人出局,这会给新公司带来不稳定性;从用户的角度看,合并后新公司“烧钱”力度下降,普通用户也难丛中受益。 资本驱动 互联网巨头频合并 自2月14日情人节当天滴滴和快的合并后,互联网圈内合并就“停不下来”。58同程和赶集、美团和大众点评、携程和去哪儿这些原来“水火不容”的竞争对手均选择了联姻,就在不日前,世纪佳缘和百合网也选择了“在一起”。 分析其背后合并原因,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接受中新网IT频道采访时表示,虽然几个大企业合并详请不尽相同,但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是受到这些企业背后的资本驱动,“创始人其实未必全部愿意合并。” 李易透露,“滴滴和快的合并,曾经在投资机构高盛工作的柳青起到了关键作用;美团大众点评合并,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首功一件;携程和去哪儿合并是百度的决策。” 相关资料显示,在合并前,百度为携程和去哪儿的大股东,双方合并就是百度通过“换股”的方式实现;红杉资本为美团和大众点评的投资方;58同城和赶集网合并,多家媒体称是在老虎基金的极力撮合下完成的。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互联网行业巨头合并的同时,资本遇冷的消息也传了出来。”李易说道:“资本方此举实为一石二鸟,一方面尝试推动巨头合并,减少消耗战,让新企业走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上来;另一方面也让各个垂直行业三四线企业心生恐慌,投资方可以趁机抄底。 据了解,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资本遇冷的消息不断传出,在互联网圈表现尤其明显。10日,《北京日报》援引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第三、四季度死亡的互联网企业占最近两年内死亡的69%,主要原因就是“钱的问题”。 合并涉“垄断” 用户难从中受益 合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如滴滴和快的合并后,原来两家企业分庭抗礼局面化解;去哪儿和携程合并后,也有望解除持续亏损的尴尬;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消失……“最大的好处是形成事实性的垄断,行业内其他企业再想超越十分困难。”李易说道。 据悉,58同城赶集网合并、携程去哪儿合并等都曾受到涉嫌垄断的质疑。知名IT时评人洪波此前接受中新网IT频道采访时候表示,企业合并是否形成垄断,主要看是否会阻碍行业的竞争。 竞争力度下降了吗?中新网IT频道观察发现,携程和去哪儿原来打的机票价格战趋缓,双方机票价格差并不明显;打车软件方面,此前滴滴和快的未合并时,动辄十几元的优惠券再也难见踪影。 营销投入方面或也会下降,据赶集网创始人杨浩涌透露,在58同城和赶集网未合并之前,为了竞争,双方去年营销费用均为7亿元级别,“合并后,现在有一些恶性竞争不会再做了”。 合并后遗症:新企业稳定性受影响 合并优势明显,但弊端也不容忽视,即便强强联合,也难言能达到1+1>2的效果。58同城和赶集网合并之际,亿欧网创始人、O2O行业分析师黄渊普接受中新网IT频道采访时就说道,“双方同质化严重,难以达到优势互补。” 其他合并案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中新网IT频道观察发现,因为业务雷同,滴滴快的合并后,快的打车APP版本更新几乎停滞,新公司新上线的业务均体现在滴滴出行APP上。 另一个后遗症是团队稳定性受到影响。12月3日,《IT时报》报道,11月底,“新美大”一封内部“转岗意见书”流出,开启裁员大幕。不过,最近“新美大”相关工作人员对中新网IT频道否认了裁员的消息,“美团和大众点评业务部门基本整合完毕,其余业务重叠部门因为O2O市场庞大,所以也不一定需要裁员。” 除了员工,两家企业合并后,其中一家企业创始人出局成为惯性。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和去哪儿创始人庄辰超出局的消息不断传出;快的CEO吕传伟基本上销声匿迹;赶集网创始人杨浩涌选择再创业…… “一方团队创始人出局,这势必会对新公司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李易表示,一家企业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真正的CEO,投资人综合考察后,势必会让一方出局,“很残酷,却也最现实。”(中新网IT频道)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