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网 帮助中心

国际新闻网

欢迎访问: 国际新闻网

热门关键词: 朱桂华  廖松杰寒  郭建德  暴力  

金融业界学界共探多重挑战下全球经济金融开放与合作

来源:网络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6-23

金融业界学界共探多重挑战下全球经济金融开放与合作

活动现场

  中新网上海新闻6月23日电(记者李佳佳)近日,“2024陆家嘴论坛专场活动暨中欧国际金融圆桌研讨会·CLF50夏季会议”在沪成功举办,20位金融业界及学界专家代表汇聚一堂、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多重挑战下的全球经济金融开放与合作”议题。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且不均衡,经济增长仍遭遇多重风险挑战,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性持续。深度交融的世界经济体呼唤各区域市场加强金融开放与合作,推动解决各国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共同迈向更可持续、富有韧性的未来。

  以“金融活水”浇灌新质生产力

  眼下,新质生产力俨然成为中国经济领域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由此所引发的讨论不绝于耳。那么在金融市场,新质生产力有何作为,又该如何充分发挥与调动其潜能与活力,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呢?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理事长汪泓表示,面对国际环境趋于复杂的挑战,唯有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才能以“金融活水”浇灌新质生产力,从而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

  她认为,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实现路径在于通过金融高质量发展解决全球经贸难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高水平金融引领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促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金融机构通过积极对接CPTPP、DEPA等国际经贸规则,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提供跨境贸易融资、投资和支付结算等服务。二是通过绿色金融的制度创新和激励,进一步加速全球绿色转型步伐,提升对外绿色合作能级。创新绿色金融制度和市场激励机制,可以吸引更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促进全球绿色合作。三是数字金融创新与治理为全球经贸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和解决方案。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普惠性,促进金融市场透明度和安全性,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促进金融监管的智能化和有效性以及推动金融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

  人工智能结合传统优势为风险控制赋能

  数字化转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已成为金融行业的关键议题。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认为,将人工智能识别风险的作用,与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经验、专业团队和现场调查等人工风险识别方式结合起来,线下与线上相互佐证,才能真正为信贷风险控制赋能。

  他强调,银行的风控能力决定了资产的边界、转型的空间和发展的潜力,而风险管理的有效半径则取决于数据能力和半径。金融业是数据行业,依赖数据以决策,银行通过大模型,可以实现风险甄别、风险定价、风险监测、风险处置,实现资产转化和有效配置。而数据资源利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

  他建议,银行要建立核心客户与上下游客户的链式关系,继而再平行、横向、串联、并联起千万个供应链,形成纵横交错、彼此勾连的供应链立体方阵,通过大模型及大数据分析,形成客户状况的全景视图。他同时指出,人工智能在信贷风险管理领域的落地,也面临巨大的机遇和风险:一方面是数据及生成内容的可信度及精确性、人工智能的复杂性或数据不足而导致的偏差或贷款歧视等风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终究会推动更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并彻底革新风险管理的操作模式,真正改变金融业的风险管理现状。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杜道明认为,数字金融和生成式AI在提高金融普惠性,促进效率提升和创新发展的同时,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他强调,政府和监管机构需协调一致,建立一个既能鼓励创新,又不会牺牲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框架以加强监管,确保新技术有益于全球经济增长。金融科技机构对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调整,以及健康竞争的促进同样重要。“我们必须在发展中找到平衡,确保技术迭代带来的风险得到妥善管理。相信通过拥抱数字化转型、优先发展可持续性项目、加强国际合作,并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合作和富有韧性的全球经济。”

  高效稳健和国际影响力构成金融强国核心要素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分享了关于“金融开放的几个思路”。他认为,金融强国的概念涉及多个维度,其中高效、稳健和具有国际影响力是核心要素。一个强大的金融系统不仅要能有效支持实体经济,还要保持风险可控。金融强国必须在全球金融领域发挥显著的影响力,金融开放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通过审慎的政策调整和创新的国际合作模式,我们有信心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同时,实现金融强国的目标。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主编

邮箱:tomrs@qq.com
联系电话:00852-97962611
地址:香港特别行政区湾仔区轩尼诗道269-273号光华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