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5年,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年份。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10月22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家庭教育政府主导的原则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工作格局。 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布公报,确定中国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10月31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新教育研究院协办,全通教育公益支持的2015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奥地利、中国等多个国家的教育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教育始于家庭”的主题,研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学术观点和实践经验在传统与创新、教育与科技、中国与世界、家庭与社会等不同维度融合、碰撞,达成了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的共识。 奈斯比特夫妇点评“全面二孩”政策 未来最宝贵的资源是孩子的潜能 “最近,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在中国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轰动,短期内这项政策的效果也许无法显现,但是长远来看,这项政策对经济未来走向的影响将会是非常显著的。”日前,在2015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上,因《大趋势》一书被中国人熟知的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及其夫人、著名政经趋势研判专家多丽丝·奈斯比特指出,中国最宝贵的资源是孩子的潜能。 未来经济发展取决于孩子潜能能否被唤醒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是继两年前中央提出单独二孩政策以后,对人口政策进行的再次调整,立刻引发巨大反响和热烈讨论。到底要不要生二孩?是否能够养得起二孩?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给家庭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对此,约翰·奈斯比特表示,这项政策造成的轰动现在只是印象上的轰动,实际效果短期内还无法显现。不过从长远来看,鉴于人口对于经济增长加速或放缓的影响,这项政策对经济未来走向的影响将会是非常显著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GDP增速正在放缓,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取决于孩子的潜能能否被唤醒、被激发出来。目前孩子们的这些潜能,特别是农村地区孩子的潜能,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多丽丝·奈斯比特指出,要进一步开发孩子的潜能,教育的数字化是很重要的方向,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教育。“要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平等友好的家庭环境,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创新、挑战权威、打破常规,而不是服从教条和权威。” 约翰·奈斯比特和多丽丝·奈斯比特特别强调,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家庭的影响可能会给经济层面带来巨大的影响,但家庭应该有独立的方向,不应该完全受到经济层面的影响。他们相信,发挥家庭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能够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东方的技术和科技将会改变世界。 全面放开二孩,家庭和政府都应该做好准备 “要生二孩了,如果大孩子不同意该怎么办?”奈斯比特夫妇饶有兴趣地回答了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多丽丝·奈斯比特说:这几乎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老大对老二出生的嫉妒,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有,跟老大原来是否独生子女没有关系。这个问题能否解决好,取决于父母的智慧。 多丽丝·奈斯比特的女儿生有两个女儿,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和谐。约翰·奈斯比特教授生有5个孩子,大部分孩子相互之间的关系也都非常和谐。 当问到保持和谐的秘诀时,多丽丝·奈斯比特说,在生二胎之前,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要告诉第一个孩子,新生儿的到来不是冲突的开始,而是家庭兴旺的开始。约翰·奈斯比特家庭形成了一个仪式,每个孩子诞生时,全家人都会以特别的形式来欢迎。“新生命的诞生不是来争抢资源,而是多一个人分享家庭的喜悦感、参与感。关键是在此之前家庭要做好准备。”约翰·奈斯比特说。 对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不仅爸爸妈妈和第一个孩子要做好准备,约翰·奈斯比特还特别呼吁,政府也应该针对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做好教育、医疗等辅助设施的准备。目前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主要影响的是城市人口,城市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约翰·奈斯比特说:“我们充满期待!” 未来的父母更要接受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变化 作为全球知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夫妇对未来家庭、特别是未来的家庭教育进行了定义。他们指出,随着社会发展,今天的教育方式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社会中,家庭层级划分非常明显,父母是引领者、命令者,是年长者。但是现代社会的家庭关系和家庭层级都在发生改变,父母不再是家长,而跟孩子是平等关系,是孩子的朋友。现在的父母,要顺应社会的变革,就应该跟孩子交朋友,了解最新鲜事物,这样才能跟孩子进行对话,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潜能。 对于广大父母而言,未来家庭教育的另一项挑战是,在整个家庭里,孩子接受教育,父母更要接受教育。奈斯比特夫妇以中国广泛存在的隔代抚养为例,指出很多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的主要生活经历都在上个世纪,这与现在的时代完全不同,拿过去的经验抚养现在的孩子,不会有好的家庭教育。 鉴于家庭可能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奈斯比特夫妇呼吁,政府应当设立扶持计划,帮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以适应整个社会的变化。(记者 李凌 刘盾) 教育始于家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长久的老师。父母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法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地球的手。”梁启超先生也说:“故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瑞典教育家哈巴特也说过:“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 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考虑的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教育孩子才是人的成年阶段最具挑战性、最复杂的工作,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任务。 很多父母亲以为他们的任务就是让孩子吃好、穿好、身体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事实上,无论孩子在哪里,总是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和父母的教育,父母在餐桌上的每一句话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父母用错误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则可能变得更坏。通常,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接受过科学的训练、科学的育儿知识的培训,所以他们很容易犯错误。好父母不应把教育孩子看成是枯燥的责任和义务,而是当作自己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富足,只有能够享受教育的人,才会演绎教育的精彩。 童年是人生最关键的阶段 人的性格、思维、语言都在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形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所说:“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一段独特的、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不可再现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童年时期有谁携手带路,周围的世界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 孩子在5岁前,家庭教育有特别的重要意义。托尔斯泰曾经说:“孩子自出生到5岁的这段年龄期内,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诸方面从周围世界中所摄取的,要比他从5岁到一生终了所摄取的多许多倍。” 家庭教育是最薄弱的环节 英国学者赫胥黎说:“欲造伟大之国民,必自家庭教育始。”但在我国,家庭的教育价值远远没有被认识。 蒙台梭利曾经告诫我们:无知地对待儿童比无知地对待成人更可怕。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儿童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照顾,长大成人后会报复社会。无知地对待儿童,会在他们心中产生巨大的障碍,进而形成一种阻碍发展的个性。因为儿童是软弱的、被动接受的、听天由命的、无法抵抗的,而成人是有意识的、有选择能力的、可以抵御的。所以无知地对待儿童比无知地对待成人后果要可怕得多。 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然而,做父母却不要任何培训,也不需要证就可以自行其道,家庭之路上充满着无证驾驶的“司机”。实际上,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一个孩子的方方面面,从生理到心理到养育方式,从知识的学习到人格的养成,是一门大学问。但是,我们不需要接受任何培训就可以做父母,就可以对孩子发号施令。我们无法统计,有多少家庭、多少父母是不熟悉教育常识、没有做父母的“驾驶执照”就匆匆上路的。但这样的父母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土上到处充斥着这样的“司机”,这个国家一定是危险的。 家校合作是最有效的教育 家校合作共育是指通过家校互动、亲子共读、新父母学校、家校合作委员会等形式,强化家校共育机制,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方式,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学校生活,引领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互补、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家庭、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 家校合作有利于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满意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关系,有利于父母孩子共同成长。 家长委员会是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发挥家长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作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育人体系的重大举措,应当以更大的热情、更有效的措施,创造更好的条件,大力推进建立家长委员会工作。 从许多家校合作的范例中,可以看到父母参与学校管理事务带来的巨大力量,让父母从学校的阻力变成动力,从与学校对立变成友好,改变了学校的生态,形成一种正能量。(作者朱永新,系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赢得竞争要靠道德智能 ——孙云晓对话韩国前教育部长文龙鳞 ■文龙鳞 韩国前教育部长,韩国教育研究会主席,首尔大学名誉教授 ■孙云晓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著名青少年研究学者 孙云晓:中国人很重视德育、崇尚道德,但是,我们的道德经常是指一种觉悟、道德品质,而您的研究提出一个核心概念叫“道德智能”,在《10岁之前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中,用大量的科学分析证明,道德智能低下的孩子将无法适应十年后的社会。作为教育部长,您给年轻父母的忠告是:学做人是成才的第一课,道德智能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您是怎么样得出这个结论的?怎么提出“道德智能”这个概念的? 文龙鳞:“道德智能”是指可判断对错,并可以通过自己的伦理信念来做出不愧对于自身以及他人的行动的能力。理解和关怀他人痛苦的能力,调节自我情绪、将满足欲望推到其次的能力,能够包容理解与我不同想法的能力,怀着尊敬之心对待其他人的能力等,都包括在其中。 我最重要的观点是“道德就是竞争力”。很多父母一味地希望子女出人头地,能挣很多钱,但是,道德欠缺的人在世上是很难立足的。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决定你在人际关系中必定会获得成功。而且,负责任、关怀别人、遵守约定等一系列的能力,是做人和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先决条件。如果你不遵守约定、不负起责任,你就会失去朋友,也就不必谈什么成功了。 孙云晓:去年春天,我曾经有机会与“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有一个对话,他不认为智能本身具有道德性,也不会提出“道德智能”的概念,但是他特别提出应该将“智能”与“伦理道德”以及“责任感”结合起来,赋予“智能”以“人性”,即“智能的人性化”。他说“智能的人性化”将一直是他的研究目标。那么,您的“道德智能”理论,与加德纳教授的“智能人性化”有什么异同? 文龙鳞:我曾邀请霍华德教授到韩国,就“道德智能”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霍华德教授未曾用过“道德智能”这一词汇,他提出了人的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我问他:您觉得这八种智能,有没有可能演变为九种或者是十种智能?霍华德教授回答说:有可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存在智能”,也就是人类对于自己存在的反省,一种富有灵性的智能。那么,“道德智能”为什么不能算为一种智能?霍华德教授认为,“道德智能”是一个功能性智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跟大脑本身的功能没有根源性的联系,因此,他没有把“道德智能”算进八种智能里面。 孙云晓:那么,“道德智能”是不是您第一个提出来的呢? 文龙鳞:是的。我在美国攻读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的方向就是“道德心理学”,我的老师提出了“道德智能的发育”这个研究方向。从出生开始,一直到20岁、30岁,道德判断能力是不断增长的。其实,“道德”是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因为感觉上好像遵守道德自己就吃亏了。人为什么不能正直到底?我不正直的话,这笔钱我可以拿到,我要是正直的话,这笔钱我就要吐出来。人总是面临这种抉择的矛盾状态。所以,为了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具有正确的理性判断能力:我是否能够承受“吃亏”的状态然后做有道德的人。也就是说,理性判断能力的培养,是培养有道德的人的关键。 培养理性判断能力的第一阶段是10岁以前,第二阶段是小学高年级,第三阶段是初中,第四阶段是高中,最后阶段是二十五六岁。前四个阶段都需要在家庭里培养。 孙云晓:您对道德培养提得非常具体。比如0至1岁的孩子需要“无条件的爱”;2至4岁的孩子“就算孩子听不懂,也要向他们说‘不’”。很多的中国父母可能不这么认为。这样做是否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文龙鳞:孩子通过离自己更近的人来学习更有效果。父母对待孩子的模式有三种:一种是自由放任型,第二种是民主型,第三种是独裁型。这三种模式都不是理想的状态,只不过第二种民主模式可能相对好一点,但这也有实际的问题,因为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征求孩子的意见。 所以,很多学者认为,理想的教育状态是严格和慈爱相结合。给孩子制定一个严格的行为标准,但同时用爱去教会孩子:这个是可以做的,那个是不可以做的。培养孩子能力的关键是父母的态度,取决于父母是否有一贯性的、明确的、正确的行为标准。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