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9.3”阅兵的脚步日益临近,北京各个阅兵村里的气氛也日益热烈。近日,大公网记者独家探访了一群在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阅兵村训练的特殊战士“9.3”阅兵联合军乐团,他们将是9月3日当天第一批进入天安门的人。联合军乐团总指挥张海峰表示,今年军乐团的表演将进行重大创新,首次为国家领导人阅兵创作了两首号角音乐,并且训练1200人的军乐团1秒换曲,以配合受阅部队的进出场。 “联合军乐团是整个阅兵的灵魂。”“9.3”阅兵联合指挥部副总指挥、北京军区副政委王健简洁有力地总结到。 战争年代,军乐的主要功能是在抽象意义上鼓舞己方士气,威慑敌对势力。而在阅兵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里,军乐则承担着更为实际的功能:所有徒步方队都要踩着军乐的节奏接受检阅,甚至每组飞机飞到什么位置,进入和离开相应的画面,都必须和军队的鼓点完全吻合。“我们现在训练的速度和准度都是以秒计算的。”张海峰说。 乐团含871名业余选手 总指挥面对的挑战无疑是全局性的。首当其冲的难题就是音乐的“起”和“收”。“从《欢迎曲》开始,军乐与各个受阅部队的行进节奏就要严丝合缝地配合好,比如按计划在某一时间点,正好应该某部队走到特定位置,但现实中谁也没法完全保证这一点。”张海峰说,如果早一秒或晚一秒,我们这1200人就得全体迅速收住音乐或另起下一曲,而这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这或早或晚的1秒钟,为了1200人的“急刹车”或“急加速”,联合军乐团已经在阅兵村苦训三个多月。“我的法宝就是反复训练。”张海峰说,我们有好几套方案,即使最后到了快停不住的程度,我们也能硬停下来。 作为曾在第十四届世界音乐竞赛中代表中国斩获最高奖“金指挥棒奖”的名棒,张海峰担纲指挥的国家级大型演奏任务超过600场次。然而尽管“身经百战”,但这次执棒“9.3”阅兵,张海峰还是感到“非常不同”。 联合军乐团将在阅兵当天第一个进入阅兵场地,为纪念大会和阅兵提供“背景音乐”“十七大、十八大时,我指挥的都只是一首国歌,这次的曲目却达30首之多。曲目一多,整个演奏的中间环节也随之增多。”张海峰说,除了曲目的不同,人员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以往自己指挥的都是112人的专业乐团,这次却有1200人,而且其中除了解放军军乐团和武警军乐团,其馀871人都是业余选手。 首为领导人创作号角音乐 这次“9.3”阅兵的乐队指挥工作虽然面对各种新情况和新挑战,但张海峰仍旧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大胆创新。在今年的阅兵式上,军乐团专为国家领导人阅兵创作了两首号角音乐,分别是30秒和10秒,虽然总时长不足一分钟,但却是历史第一次出现。其次,张海峰还对除国歌和《欢迎曲》外的全部28首曲子进行重新编排。 谈及阅兵前一天一夜会怎样度过时,张海峰笑着说,“我以前从没吃过安眠药,但9月2号晚上我要吃一点安眠药,因为3号凌晨3点多我们就要起床,所以不吃点药头一天晚上8、9点钟怎么睡?” 阅兵日军乐园最早进场 在“9.3”阅兵当天,联合军乐团将于早上5点半抵达天安门,摆放设备、调试音响是他们首先要做的工作,他们也将是阅兵当天走进天安门的第一批人。在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阅兵村采访过程中,大公报记者还巧遇了参加过1984年大阅兵的老军乐团人王东兵,一段段不为人知的阅兵故事也如画卷般慢慢展开。 王东兵告诉大公报,有一次军乐团在天安门广场训练的时候,一只鸟突然落在了自己的帽沿上,为了保证整个队伍不出现豁口,自己只能稍稍前后调整,而绝不能左右晃动。“如果你左右晃动,那就是一个重大的失误。” 王东兵回忆说,当年参加1984年阅兵的时候,自己还不满16岁,那种新鲜感、兴奋劲一生难忘。“当时我们大约提前6个小时就到了天安门,然后就摆放指挥台,做各种准备工作。当时才发现,我们竟然是第一批进入天安门的人。” 谈及这次故地重游的感受,已经年近半百的王东兵底气十足地说,一方面真是亲切,彷佛眼前受训的小伙子们就是昨天的自己。另一方面,总有种“时刻准备着”的想法,就算现在让我上场演奏,也是完全没有问题! 小臂摆动 激昂军乐升腾 上午10时,联合军乐团总指挥张海峰准点出现在好像马上就要熔化了的训练场上。这个一身戎装、英气俊朗的中年男人像栎树一样稳立在指挥台上,环视训练场上已经列好的军乐团方队,人们似乎能感受到从墨镜片后面透射出来的两股坚毅目光。 “训练,开始!”此时时钟稳稳地显示10点15分,随着张海峰小臂有力地一上一下,军乐团战士们迅速举起各自的乐器,号嘴紧贴人嘴,鼓槌直压鼓面。“嗖,嗖,嗖……”张海峰的小臂开始连续地上下左右摆动,激昂遒劲的军乐也从方队中倏地升腾起来。 来自国防大学的宋琪只有23岁,因为形象好、乐感强而光荣地成为军乐团20名分指挥之一。她要操作的是一根高高的指挥桿,别看这家伙儿没有声音,但却是身后100多名战士与总指挥之间的纽带。随着张海峰小臂的摆动变化,宋琪手里的指挥桿也上下舞动,后面战士的准星全靠这根看似简单的桿子。 手持指挥桿的分指挥进行训练来自南京军区防化团的张官正和李文雨都是第一次参加阅兵,说起马上到来的“9.3”,两个小伙子都难掩兴奋,“我们都是一人阅兵,全家光荣!”然而,光荣的孪生兄弟是责任,与兴奋并蒂而生也有辛苦。在马池口阅兵村,这些乐队战士每天都要合练2、3个小时,单练7、8个小时。 和张、李两名年轻战士不同,来自解放军军乐团的刘烽今年已经46岁,他也是“9.3”阅兵联合军乐团里最年长的老大哥。跟张海峰一样,从1984年大阅兵开始,刘烽已先后参加过四次阅兵表演。“年轻战士可能需要在演奏技术方面多下功夫,但对我来说,站军姿这种‘体力活儿’则更辛苦一些。”(大公网记者 张宝峰)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