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网 帮助中心

国际新闻网

欢迎访问: 国际新闻网

热门关键词: 朱桂华  廖松杰寒  暴力    郭建德

“双十一”引爆食品消费舆论反思狂欢式消费弊端

来源:国际新闻网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1-19

原标题:“双十一”引爆食品消费舆论反思狂欢式消费弊端

11月9日至11月15日期间,“双十一”引爆食品领域消费,围绕食品“价格战”、“促销战”、食品安全等话题的舆情热度都较高,肯定“双十一”销售创纪录对刺激消费作用的同时,舆论也在反思消费狂欢背后的弊端。“双十一”前夕,1919宣布和购酒网战略合并,引发业界极大关注。1919和购酒网合并后与酒仙网的竞争加剧,再加上茅台等酒企加入混战,白酒格局的走向扑所迷离,从而引发各类解读和猜测。此外,11月初,《关于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治理工作的意见》相继出台,11月9日,人民日报微信客户端对惠民新政进行梳理,致使食品安全类政策舆情热度有所提升。

【食品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1.“双十一”引爆食品消费狂欢过后舆论反思过度消费弊端

据媒体报道,“双十一”,天猫交易额创下912.17亿元的世界纪录,服装、食品等快消品贡献巨大。“双十一”购物节活动刺激了食品行业消费,让各大食品企业拥有了展示实力和品牌形象的机会。

食品领域,食品企业的“备战”情况、价格战、以及售卖情况等是媒体报道主要话题,《生鲜电商暗比精细化运营新浪微博切入社交电商》、《奶粉企业狂欢节低价薄利陪跑 多企业选择冷处理》、《茅台动员经销商回购产品 与电商决战“双十一”》等报道层出不穷。此外,食药监管部门的消费提醒、消费者对网售食品质量安全的担忧也是媒体关注点之一。

“双十一”前期,食品企业积极“备战”“双十一”,食品质量安全为消费者关注重点。中国食品机械网引用业内人士的预测,指出通过近年来对电商平台的食品品类监控,发现红枣、坚果、蔓越莓饼干等产品俨然已经成为网络上月销售超十万件的“爆款”,预计“双十一”期间将取得良好销售情况。文章分析认为,“双十一”呈现出的井喷式的消费爆发高峰特征,也让“双十一”成为观测、判断当前食品流行趋势的最佳时机,更是食品行业近距离感知食品消费趋势的绝佳机遇。中华网报道则聚焦民众关心的食品安全品质,认为“双十一”食品电商难打“价格战”,安全品质才是王道,报道认为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来采购生鲜食品,除了价格因素外,最关心的还是物流配送服务和食品安全、生鲜保鲜问题。

监管部门积极介入,引导消费者理性选择和消费,宣传网购相关法规为维护消费安全环境护航。针对“双十一”网购可能带来的众多问题,国家监管部门通过发布提醒和宣传法律法规,塑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例如,国家发改委“喊话”网络零售商,明令要求不得使用“仅限今日”、“明天涨价”等不实语言诱导顾客购买。同时,宣传针对网络交易、物流快递、食品安全一系列电商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醒消费者熟悉网购新规,积极维权。各省市的市食药监局也发布提醒,让消费者尽量选择官方网站或经过交易平台认证过的网店购买食品、注意查看购买的食品包装标识是否齐全等。

“双十一”销售创纪录,影响波及全球,舆论反思消费狂欢背后的弊端。“双十一”的巨大影响已经扩散到世界各地,《环球时报》报道称,“双十一”刺激了中国市场对澳大利亚奶粉的需求,令买不到奶粉的澳大利亚妈妈非常愤怒。媒体肯定双“十一”刺激消费的同时,开始反思其中的弊端。荆楚网分析认为,从中国经济发展角度而言,消费激情受到过度刺激和影响,对于中国经济转型来说不是好事;从产业发展角度而言,实现电商经济稳步发展,搭建一个规范有序的交易平台,才能实现电商经济稳步发展。我们不仅要理解澳大利亚妈妈们的愤怒,更要秉持购物理性,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降低宣传调门,少一些刺激,这才是中国“双11”持久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另有媒体指出,“双十一”“价格战”过于激烈,对部分食品行业带来一定冲击,出现“赔本赚吆喝”现象。光明网评论则认为“双十一”更多体现的是“互联网+”价值,因为依托互联网信息,原本横亘在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被尽可能地打破,商家要想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要把功夫和精力放在如何做到物美价廉,如何塑造口碑和品牌上。

2.1919控股购酒网叫板酒仙网舆论热议白酒市场格局走向

新三板挂牌公司壹玖壹玖(简称1919)在“双十一”晚间发布公告,宣布和购酒网战略合并。这一举措在白酒行业引起轩然大波,业界惊呼“酒业变天了。”

白酒行业关注1919和购酒网战略合并的意义。业内人士认为,1919与购酒网合并后,将成为酒类流通领域实力最强的企业,在线上线下的销售、快速物流配送体系、消费者体验等多方面行业领先。1919董事长表示,战略合并将形成一个全新的酒类销售生态圈,新生态将给厂家缩短了中间环节,创造了价值,并将实现系统和线上平台直接对连。白酒行业资深专家白玉峰指出,1919和购酒网合并表达出了一种新的酒行业经营逻辑,不再是卖货逻辑,而是互联网思维下的服务逻辑,流量逻辑、用户逻辑。

1919和购酒网战略合并选择在“双十一”节点宣布,被认为是蓄势已久,直接叫板酒仙网。作为排行第二、第三的酒类电商,1919和购酒网的合并,使得目前排名第一的酒类电商酒仙网备受压力和挑战。媒体分析认为,今年的“双十一”,1919与酒仙网虽少了去年的直接掐架,但市场较劲并未减轻。11日下午,有酒仙网高管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促销信息,不就之后,1919和上海购酒网迅速回应,说明备货情况。

酒企加入同酒企电商的竞争,混战局面出现。除了酒企电商之间的竞争,酒企和酒企电商平台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媒体报道指出,为应对“双十一”,茅台将酒仙网和1919酒类直供成为重点打击对象,茅台发文鼓励经销商和员工去上述电商平台购买茅台产品,公司将以高于售价回收并鼓励给两家电商平台差评。业内人士重点分析了茅台打压电商平台的原因:酒水行业评论员黑猫认为,低价是引爆酒类垂直电商与厂商“关系破裂”的导火索,超低定价给了包含消费者、经销商在内的市场各方一个非常低的价格预期和认知,使得未来的产品价格体系难以维系,这是造成传统酒企和电商企业矛盾的根本原因;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茅台计划整合茅台集团各子公司、物流公司和经销商资源,打造开放式全品类电商平台,这可能也是茅台方面打压现有电商平台的原因之一。对“双十一”,酒企和酒企电商的各类竞争方式,《新京报》评论给予了负面评价,认为一边是传统酒企一如既往地抵制、撇清关系,一边是酒类电商“露馅儿”地疑似刷单,绚烂的促销狂欢更像是一场酒类电商的“自娱自乐”。仅靠低价赔本赚吆喝的低级路线,没有实质创新与品质服务意识,即使是头顶着“互联网+”的光环,发展前景也堪忧。《北京商报》评论则认为茅台打压电商企业的做法不可取,合作共赢才是大势所趋。文章指出,从过去的完全对立到今天的合作,酒企和电商都尝试从品牌发展角度出发,放低姿态寻找整合的路径。而随着酒类消费呈现低价位、大众化和个性化,电商必然会成为酒水行业的重要渠道之一,酒企在目前的环境下,应该学着适应电商的发展趋势。

3.国家再发十大政策红包:涉食品安全等

11月9日,人民日报微信客户端发布文章《国家再发十大政策红包!打包给你请收好》对国务院推进的一些惠民新政进行了梳理,其中食品安全类政策包括《关于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治理工作的意见》。前者明确提出,对网上销售假劣农资、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电器电子产品、汽车配件、装饰装修材料等开展集中整治。后者指出,针对农村食品,将以打击制售“三无食品”和假冒伪劣食品为重点,开展打假行动。

人民日报微信客户端文章被凤凰网、新华网、中国科技网等众多媒体转载,舆情热度达到顶峰。此后,话题总体热度有所下降。媒体对“关于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的意见”以解读为主,分析其主要目标、监管重点、落实企业责任等等。对于“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报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政策宣传类报道和解读类报道,主要出现在光明网等主流媒体,以及地方日报中,例如《多部委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治理》、《多举措保障农村食品安全》、《五部委发文治理农村食品安全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等。另一类是基于各地积极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工作所引发的关注,《萍乡市“剑指”农村食品安全痼疾》、《盱眙县四级网格强化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夏津县食药监局开展农村餐饮环节食品安全大检查》等报道显示出基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践行农村食品安全保障。

互联网假冒侵权问题和农村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国家治理政策出台获肯定。近年来,随着电商的迅猛发展,假冒伪劣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而由于土壤、水源等问题引发的农村食品安全同样呈上升趋势,解决两个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已迫在眉急。国家有关部门在此时出台《关于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治理工作的意见》,顺应了时代需求,媒体在相关宣传和解读类报道中给予了肯定和积极评价,同时积极为监管部门出谋划策。

相比网民对互联网假冒伪劣产品的热议,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不足,媒体客户端亟需发挥自媒体舆论场引导作用。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在自媒体舆论场引发的关注相对较低,这主要源于网友的距离感,他们更多的关注城市的食品安全状况,缺少农村食品安全意识与自身紧密关联的意识。为弥补这种弊端,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必不可少,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政策梳理一定程度上就提升了自媒体舆论场的关注度。有鉴于此,媒体报道一方面需要配合农村食品安全的治理政策宣传,将奖励举报的政策和食品安全常识传达给农村民众,另一个方面提升城市民众关注农村食品安全的意识,让其明白农村食品安全与城市食品安全紧密相连,正如《意见》中所指出的,不让农村成三无食品、山寨食品集中地,守住农村食品安全的底线,也守住每个人“舌尖上的安全”。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国际新闻网

邮箱:tomrs@qq.com
联系电话:00852-97962611
地址:香港特别行政区湾仔区轩尼诗道269-273号光华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