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网 帮助中心

国际新闻网

欢迎访问: 国际新闻网

热门关键词: 朱桂华  廖松杰寒  暴力    郭建德

浅析人民网舆情频道“网络问政”平台的构建及改善(2)

来源:国际新闻网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1-11

首页 > 免费论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浅析人民网舆情频道“网络问政”平台的构建及改善(2)

整合了大量国内外比较先进的舆情监测技术,并拥有自己的技术研发力量,开发出了一系列方便、实用的舆情应用技术和监测工作平台。另外,监测室还拥有具备舆论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等背景的舆情研究分析人员数十名,并邀请了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清华大学传播学院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作为顾问,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作业流程和应用技术。   

  (四)出版内参帮助领导干部读网,传播到位   

  网络舆情固然丰富,可如何在繁重公务之余读透互联网,是摆在每一位领导干部面前的难题。舆情频道以方便领导干部读取互联网舆情为初衷,出版了《网络舆情》杂志,经过几次改版,发展成为面向厅局级以上干部为主、以“帮领导干部读网”为特色的专业刊物,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份以网络信息为主要内容、反映网络民意和动向的内参杂志。   

  《网络舆情》主要栏目包括一周舆情综述、封面专题、热帖精选、新闻跟帖、网民看官员、图片内参、中央媒体看地方、外媒看点、社会沸点、草根民生、宏观经济、声音、意见领袖、排行榜、干部人事解读、突发事件案底、网络人文地图、网络流行语等,跟踪梳理网上新闻事件、流行话题和社会思潮,按周发布论坛帖文、博客文章、搜索引擎、外媒评论等热门词汇排行榜,归纳干群关系、警民关系、城管商贩关系、劳资关系、贫富关系、开发商拆迁户关系等社会沸点动态,揭示突发公共事件案底,汇集网上活跃意见领袖的深刻见解以及普通民众的网言网语和手机短信,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管理决策层、宣传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以及图书情报系统、高等院校领导提供最新的网络舆情资讯。   

  《网络舆情》一周双刊,分为研究版和时政版两种,每刊仅24页。《网络舆情》以一种更为方便、更人性化的方式,帮助领导干部保持对网络舆论的高度敏感性,帮助领导干部了解网络舆情发生、发酵和消解机制,掌握危机管理、网民沟通、媒体关系的基本技能,是人民网舆情频道的一个独创。   

  三、供舆情频道建设完善的一些建议   

  人民网舆情频道虽然在舆论监测、研究和帮助领导干部施行“网络问政”方面首先迈出了一步,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舆情监测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都亟待完善。笔者发现,舆情频道在建设上也存在一些未尽之处,针对于存在的问题,笔者试图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以供舆情频道的建设部门参考。   

  (一)删减“重复建设”的板块,明确网站定位   

  目前,舆情频道上的个别板块的设置不是十分合适,有的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反映出频道定位不甚准确,导致频道特色不够突出。   

  比如,舆情频道中有“网上调查”板块,这和观点频道中的“调查”板块在形式上是重复的。舆情频道以展现、反映舆情为主,重在舆情监测和研究结果的呈现,那么“网上调查”这类较为初级的搜集舆情信息的环节,放在其他频道更为合适。   

  再比如,“舆情会商室”虽然题为“舆情”,但似乎与舆情关系不大。在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舆情会商室”推出“汶川地震与舆论新格局系列访谈”,环节中虽然加入了与网友的在线互动,但话语权仍主要掌握在嘉宾方面,网友的参与度明显受到限制,只能提出简单的问题,后期的文字整理也缺乏对网友态度的重视。基于这样的栏目形式,笔者认为其既没有突出“注重群众的意见和态度”,也没有强调出“整体”,与一般访谈无异,放在访谈频道似乎更为合适。   

  (二)增加独创性内容,突出网站特色   

  笔者认为,舆情频道的优势在于对舆情信息的全面监测和研究,那么频道的内容设置应该以展现监测结果和研究结果为主,比如通过图表展现监测所得数据,用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研究和分析结果等。   

  “案例库”(在《网络传播》上命名为“舆情报告”)栏目就是该频道的特色栏目,它充分利用了该频道的媒介资源和技术优势,对特定事件舆论做定量统计,用饼状图阐释网络舆论的观点倾向,一目了然。比如,针对杭州飙车撞人案的网络观点统计中,受众可以通过饼状图读取到“批评警方失职渎职”的声音占的比重最大(34%),这就以最直观的方式反映了大多数网民的心声,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由于舆情频道的这种宏观视角是其他网站不具备的,由此,舆情频道更应该增加类似的独创性内容,减少“论坛排名”、“博文排名”之类缺乏新意的内容,建立起一个独一无二的“舆情监测专家”的品牌。   

  (三)加强整合与策划,方便受众使用   

  1、加强整合,突出集纳性   

  随着社会热点事件层出不穷,舆情也在网络上形成洪水泛滥之势,这就难免让重要舆情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比如2009年6月10日的“论坛聚焦”栏目中,有10条“最热”的帖子,其中3条是关于“新电脑须预装上网过滤软件”的,3条是关于“成都公交自燃事件”的,3条是关于“幼女卖淫被误捕”的,1条是关于“邓玉娇案”的。对于受众来说,哪个才是热点话题,哪个又是话题里的热门观点,就难以把握了。这是对网站内容缺乏整合的表现。   

  针对上面的问题,改进办法有很多种。比如,对内容进行汇编,按不同的关注事件划分成不同专题,突出当前热点话题,再在每个专题里,再按不同观点对帖子进行集纳,制作网友评论文集或建立观点数据库等,可以突出当下的舆论倾向。这样一种整合,突出了重点,自然地把受众的注意力引到特定方向,便于领导干部读网。   

  2、加强策划,突出互动性   

  在策划方面,舆情频道比较缺乏与受众的互动交流,而主要呈现出一种单向传播的模式。比如,频道中的“案例库”、“舆情监测室”这样的栏目,定期发布最新的舆情监测结果,有的以监测报告的形式呈现,学术性较强。这种监测结果的单一呈现,却不一定适合受众阅读,甚至容易导致受众在理解上出现问题。笔者认为,舆情频道可以策划一个类似“舆情解读”的栏目,定期(比如一周)邀请专业的舆情分析师出来与网友见面,在线对近期一段时间的舆情加以解读,在线回答网友提问。   

  除了固定栏目外,舆情频道也可策划建立一至两个“弹性”栏目,在频道建设上建立起一种应变机制。比如针对可预见的重大事件,预先策划并推出一个临时专题栏目,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时时监测舆论,时时发布结果,时时解读舆情,为下一步开展工作和引导舆论提供支持。这种策划适用于可预见的、持续时间较长的重大事件,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等。   

  四、结论   


  人民网舆情频道在国家大力推动信息化的背景下研究和利用互联网舆情,倾听百姓呼声,汲取民间智慧,将人民的“呼声”和“智慧”摆放到网络平台上来,真正地搭建起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便利通道,推动了党政系统“网络问政”模式的建立,推动了社会开放和民主进程,为我国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以汶川“5?12”地震为标志,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最重要的策源地,由网络建构起的公共领域汇聚四面八方的声音,形成强大的舆论,维护自身利益,影响政府决策,推动社会进步。回首2008年的网络舆情,与这一年的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一样,经历了跌宕起伏。在大喜大悲中,中国网民不断成长,他们主动掌握话语权,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来。在网民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声中,网络舆情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互联网也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   

  (作者:郑蕴彤,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新闻系)   

    参考文献:   

[1]雷跃捷、辛欣,

(本文作者:未知,来源:网络,责任编辑:fanwen123)

  • 文学 相关文章


  •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国际新闻网

    邮箱:tomrs@qq.com
    联系电话:00852-97962611
    地址:香港特别行政区湾仔区轩尼诗道269-273号光华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