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网 帮助中心

国际新闻网

欢迎访问: 国际新闻网

热门关键词: 朱桂华  廖松杰寒  暴力    郭建德

马英九上台前后美国主流媒体涉台报道的舆论比较研究

来源:国际新闻网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1-05

马英九上台前后美国主流媒体涉台报道的舆论比较研究

CAJ全文下载

分享到:

分享到QQ空间

作    者: 王洋

来    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年

摘    要: 本文以新闻报道入手,分析五年来《纽约时报》涉台新闻报道所呈现的涉台舆论整体特征和变化趋势,意在揭示马英九上台前后美国主流媒体涉台舆论的整体特征和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内在规律,文章最后阐述本人对舆情变化原因的理解。 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诠释,对美国媒体涉台报道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意在呈现马英九上台前后美国主流媒体涉台舆论的整体特征和变化规律。为了更全面反应美国涉台舆情的变化,本文将文本考察锁定在2005年到2009年,从舆论规模、舆论内容、舆论建构者、舆论呈现形式和舆论倾向性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多维度的横纵走势将会揭示美国涉台舆论的现实图景。本文还对2005年到2009年美国主流媒体的台湾军售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个案文本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国涉台舆情变化和其国家利益及涉台政策的关系。 本文认为,《纽约时报》在马英九上台前后的涉台舆论整体特征变化不大,是其国家利益的体现和延伸,但是在个别方面有一些变化。马英九上台以后,台湾政策的转变,台海关系的转变,美国对台政策的转变,使《纽约时报》对台湾空前关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国涉台舆论规模加强,可以从涉台新闻报道的数量和美国消息源引用的增加等方面看出,可见美国对台湾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强;报道更加客观公正,正面报道也明显增多,尤其在两岸关系方面,但是2009年下半年负面报道有所增加,反映出美国害怕台湾和大陆关系过热,影响到美国利益;《纽约时报》作者自己撰写的新闻报道的明显加强反映出美国更加把控涉台舆论,以期控制台海关系,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美国希望对台海关系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在事件基础上,2008年以后新闻特写和特写的数量增多,开始倾向于剖析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的内涵。总之,体现美国国家利益的涉台舆论基本保持稳定,台湾的变化,台海关系的变化和美国政策的变化会使涉台报道做出相应调整,但舆论的整体基本框架并未改变。 为了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中国应继续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做好充分的军事斗争准备;同时不断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争取广泛的国际支持,继续赢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主动。

关 键 词:

学位级别:  硕士

所属学科馆:

信息科技馆

新闻与传媒馆

数据库类型:


目  录

致谢

4-5

摘要

5-6

Abstract

6-9

序言

9-11

第一章 绪论

11-23

第一节 文献综述

11-20

一、有关涉外新闻报道的研究回顾

11-18

二、有关涉台新闻报道的相关研究

18-20

第二节 相关概念

20-22

一、舆论的定义

20-21

二、新闻媒介与舆论

21

三、国际舆论

21-22

第三节 本文研究重点

22-23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23-26

第一节 研究方法

23-24

第二节 媒介选择

24-25

第三节 内容分析

25-26

一、抽样方法

25-26

二、研究问题

26

三、分析指标

26

第三章 研究发现

26-45

第一节 舆论规模

26-30

一、新闻报道数量

26-27

二、新闻报道字数

27-29

三、新闻报道的发稿地

29-30

第二节 舆论呈现形式

30-34

一、新闻报道出版日期

31-32

二、新闻报道体裁

32-33

三、新闻报道所在版面

33-34

第三节 舆论涉及内容

34-36

第四节 舆论建构者

36-44

一、新闻报道记者

36-38

二、通讯社稿件的被采用率

38-39

三、新闻报道引用的消息源

39-41

四、新闻报道中的引语分析

41-44

第五节 舆论倾向性

44-45

第四章 研究讨论

45-57

第一节 马英九上台前后美国主流媒体涉台舆论变化

45-54

一、关于舆论规模

45-46

二、关于舆论呈现形式

46-47

三、关于舆论涉及内容

47-48

四、关于舆论建构者

48-50

五、关于舆论倾向性

50-54

第二节 影响美国主流媒体涉台舆论变化的因素

54-57

一、台湾关系的变化

54-55

二、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

55-57

结论

57-60

参考文献

60-63

附录一

63-68

附录二

68-69

附录三

69-72

附录四

72-74

附录五

74-76

附录六

76-78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 陈沛芹;;2008:在国际舆论浪潮中的中国[J];今传媒;2009年04期[2] 战琦;刘妍;;从日本主要报纸涉华报道看国家形象的树立[J];对外传播;2008年09期[3] 柳金旗;试析《纽约时报》对“神舟”五号报道的议题建构[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4] 潘志高;《纽约时报》对华报道分析:1993-1998[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5] 赵品宇;;“战略模糊”:目的与手段的妥协——浅析美国台海政策的实质[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04期[6] 邵世轩;欧阳翠兰;;《人民日报》涉台报道研究——以1978-2008年数据为样本[J];新闻世界;2009年07期[7] 赵启正;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J];世界知识;2004年05期[8] 黄小雄;沈国麟;杜旭赟;;新华社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报道的框架分析[J];新闻大学;2009年01期[9] 张咏华;殷玉倩;;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国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以英国《卫报》2005年关于中国的报道为分析样本[J];新闻记者;2006年08期[10] 聂东白;;奥运报道中的大国形象——人民网和纽约时报网奥运专题比较分析[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9年Z1期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 乔木;娄珕;傅琦;;国际媒体北京奥运的报道视角——“北京奥运:新闻与视角”国际论坛记录[J];对外传播;2008年08期[2] 曾庆香;;西方某些媒体“3·14”报道的话语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8年05期[3] 廖声武;;《人民日报》有关台湾信息报道的分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4] 潘志高;傲慢与偏见——试论香港回归前后的美国媒体[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5] 王晓德;美国“使命”观的历史和文化起源[J];史学集刊;1998年02期[6] 姚小鸥;王克家;;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平面媒体对四川地震报道之观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年04期[7] 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0期[8] 吴瑛;;中国总理的亲民形象感染世界——抗震救灾期间国外媒体上的温家宝[J];新闻记者;2008年06期[9] 甘险峰;彭利国;;意义输出的成功与中国形象的再造——西方主流媒体北京奥运开幕式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J];新闻记者;2008年10期[10] 周庆安;卢朵宝;;西方传媒“3·14”事件报道的选择框架与意识形态偏见[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03期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 崔力文;;成也舆论损也舆论——赵薇现象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2] 申从芳;;如何规避社会新闻煽情和猎奇的弊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3] 刘砚明;;论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4] 张琨;周文扬;;试论如何在上海世博会中更好的展示我国国家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5] 张爽;;浅析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的理性化引导[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6] 程曼丽;;国际传播学学科体系建立的理论前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7] 刘云;丁飞;张振江;;舆论形成和演进模型的研究综述[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8] 李小川;全球化过程中本土文化的命运[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9] 张岩;;信息时代如何做好报纸编辑工作[J];办公自动化;2011年10期[10] 刘聪聪;;大众传媒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3]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4]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5]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6] 丁飞;互联网社区信息交互和传播模式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7]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8] 李书藏;英国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生成探源[D];武汉大学;2010年[9] 钟馨;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10] 李春阁;政府信息公开的动力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 李闻莺;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伦理学术研究的现状与思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2] 丰义哲;国内网球专业期刊对上海大师杯赛报道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3] 李钊;体育组织在危机公关中的媒体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4] 张春华;上海《东方体育日报》改革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5] 胡洁雅;耐克品牌文化传播模式探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6] 赵现青;《体坛周报》NBA报道现状及报道特点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7] 马冬娟;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体育动画片的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8] 杨阳;电视体育谈话节目《体育评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9] 余祥鹏;党报品牌战略与管理创新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10] 李晓郛;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体信息公开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 韩娜;;应对外媒从“电波到比特”战略转型的新媒体策略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2] 耿骞;刘颖;;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及监测方法[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3] 冯悦;;浅议后奥运时代北京的国际媒体形象塑造[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4] 曾凡斌;;BBC、VOA等西方传媒中文网站评析[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5] 臧海群;张国良;;受众研究跨学科的性质与方法——兼论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受众学[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6] 姜红;;作为“信息”的新闻与作为“科学”的新闻学[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7] 李莉娅;叶苗;;舆论引导方式,期待艺术性创新——“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方式”调查与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8] 顾炜程;侯静慧;;析媒体因素对中国人“日本观”的影响[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9] 李双龙;;主题:传播网络下的中国大都市郊区农村居民[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10] 史平松;;做精做美期刊,为读者提供阅读盛宴——《新安全安徽消防》提升质量的做法[A];第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前10篇[1] 刘力群;;创新实践 切实提高党报舆论引导能力[J];中国记者;2008年11期[2] 肖穗芳;;从“南平校园案件”媒体报道的缺失看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J];东南传播;2011年03期[3] 赵俊芳;;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党报的时代课题[J];采.写.编;2009年01期[4] 刘昌衍;桂勇;;创新深度报道形式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J];声屏世界;2010年02期[5] 任永昌;;都市类媒体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J];中国报业;2009年07期[6] 杨敦显;;群体性事件报道策略探析[J];东南传播;2010年09期[7] 朱伟光;魏玉美;;刍议党报舆论引导的方法——以《光明日报·观察与探索》栏目为例[J];学术交流;2010年09期[8] 江坪;把握舆论导向 推进新闻改革[J];中国记者;1994年05期[9] 林兴仁;;引导的艺术——关于当前社会思潮与传播媒介的责任座谈会发言纪要[J];视听界;1989年02期[10] 范敬宜;加强舆论引导 提高宣传艺术[J];新闻爱好者;1993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 金君俐;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报纸舆论引导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2] 郭超海;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与舆论引导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3] 徐艳红;我国媒体自杀报道的伦理规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4] 陈一收;中国共产党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5] 王新杰;论小康社会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6] 李莉;近代中国的媒介镜像:《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1927-1940)[D];上海大学;2011年[7] 张立;网络舆论传播中若干算法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8] 荣荣;社会问题报道与受众心理引导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9] 黄小雄;两岸舆情环境变迁中的新华社涉台报道(1979-2008)[D];复旦大学;2009年[10] 徐艳;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 王洋;马英九上台前后美国主流媒体涉台报道的舆论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2] 蒋成成;公共危机中的舆论引导[D];西南大学;2010年[3] 芦丽琴;媒体舆论与司法进程互动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4] 肖博;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政府舆论二次引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5] 高琳;从《光明日报》办报思想的转变看其舆论引导方式的创新[D];黑龙江大学;2010年[6] 易鉴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媒体舆论引导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7] 纪海霞;电视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8] 廖赟;广东省互联网舆论引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9] 李晓静;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与媒体责任[D];吉林大学;2011年[10] 刘娟;论网络论坛中的舆论形成与舆论引导[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 马艺;张培;;“和谐”的隐患:转型期中国社会公众二元分野下的舆论生态问题[A];新闻学论集(第19辑)[C];2007年[2] 任蕾;;《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内容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3] 王健;;弘扬主旋律 坚持多样化 努力提高党刊舆论引导力和社会竞争力[A];图书编辑规程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4] 王健;;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 努力提高党刊舆论引导力和社会竞争力[A];中国编辑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5] 濮端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对社会矛盾的舆论引导[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6] 张征;马海燕;;西方媒体与中国政府的博弈——从拉萨“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西方媒体报道看中国政府信息公开与舆论引导亟待解决的问题[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7] 谢金林;;控制,引导还是对话: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8] 张芸;;新媒体时代提高我省广电媒体舆论引导力的路径分析[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9] 杨军;;论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与网络舆论[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10] 于文国;;专栏式系列摄影报道实践谈[A];现状、挑战、展望——第五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3年

数字图书馆推荐 >> 相关学科馆>>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国际新闻网

邮箱:tomrs@qq.com
联系电话:00852-97962611
地址:香港特别行政区湾仔区轩尼诗道269-273号光华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