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2013年2月22日,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罗援少将开通个人微博,并获得身份认证。 根据中国2010年6月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规定,军人不得在互联网上开设网站、网页、博客、论坛。 对此,罗援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军中另有规定,从事军事学术研究与教学、经常参与涉外活动、需要经常与媒体接触的部分军内学者,经过其单位批准后,可以开设个人微博和博客。并强调开设个人微博是为了及时准确地传播真实的声音,未来他将就国防安全及军队建设等方面与网友进行更多的分享和互动。 然而,罗援微博旋即成为网民发泄的标靶,并给出一些不友好评论。而另据@新浪军事消息称,经技术部门查实,@罗援 微博账号密码曾被盗用,现已做技术处理恢复正常。期间微博上的“个人三点建议”之后的一些微博内容属盗号所发。 如何看待军方人士开微博,以及舆论对此类微博言论的反映?对其所涉及的安全性又该如何保障?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阳教授认为,开微博无疑是个好事,军官需要批准才能开也是国际惯例。微博是一个充满互动、互助、互攻的舆论场,时刻需要标靶,也时刻在解构权威。从传统媒体的国际问题虚空遥掐到微博的直指微匿,军队文职官员要学会倾听,直面责难,秉守法治,力戒空话,用军事专业主义和兵家仁谋服人,这才是国之良将。 沈阳研究团队舆情人员,对该微博24日17点整之前的相关数据做了分析。 数据显示,四大微博平台上总共有“罗援”相关微博23384条。新浪微博单条微博转发量最高为34690次,评论约为29798次。2月24日14时,“罗援”达到讨论峰值,最高热度值为7615。250个核心意见达人中有@何光伟、@何三畏、@徐昕、@朱坤林、@李牧、@章文的文章、@鲁国平先生、@赵楚、@迟夙生律师 @博联社马晓霖等36人关注了罗援微博的“战斗檄文”。除了关注其开微博本身外,较多的是对其“战斗言论”的质疑与声讨,并从个人身份、家庭背景等各方面解构罗援。 沈阳指出,军队的官员和文职人员开微博,扮演了非正式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在国际博弈中,往往需要不同的声音,军队的文职人员偶尔进行带有吹风性质的舆论博弈,对舆论场来说是有益的。其次,增进公众与军队的相互了解,也体现了解放军在新媒体时代塑造自身网络形象的努力。 沈阳表示,此事最后形成较大的舆情事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军方传统的话语体系“登陆”网络舆论场,有不兼容的地方。容易引发网民的好奇心,却难被心平气和地接受,引发反弹。双方都是受到了文化震荡。迄今为止,罗援是开微博的军衔最高的军人,网络舆论场对其有不适应的地方,军方也没有完全估计到这种态势。 第二,此事背后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罗援微博成为标靶在所难免。 第三,微博的管理平台也需要有更多的公职人员和热点事件的进驻和出现,微博需要像罗援这样的名人,争议性越大,微博平台受到的关注度越高,所以,@新浪军事也参乎进来,并且做了一些“辟谣”。从这个角度看,此事是多方合力的结果,舆论合力的结果。 第四,有些传统的政务微博刚刚开设的时候,也会遭到网友的围攻,包括情绪性的谩骂,但最终还是被舆论场接受了。同理,如果军务微博能够与网民更加贴近,能够更多地从受众的心态考虑,在语言上面更多地柔性化,那么相对来说,产生的反弹不会这么大。如果能够跟舆论场中各方力量平等沟通,舆情会逐步平复下来,所以也不必把舆论、舆情看得过于激烈。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通过军事专业主义和兵家仁谋,定能服人。所以,直面责难,关注网友和粉丝的心态,在舆论场是可以生存得很久的,希望军方能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网络、面对公众。 沈阳最后提出,罗援将军年龄比较大,他的账号有可能不是由自己直接经手管理,而由他人代发,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这确实要非常的慎重,可以设置多个岗位交叉检查,确认之后再发布。另外,尽量将账号、密码复杂化,确保安全。■ (财新实习记者 石英杰 采写)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