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理财市场迎来新的监管时代,以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为基础的监管框架为市场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而对于投资人来讲,对理财市场变动的直观感受就是产品收益率的不断下跌。据普益标准统计,上周,银行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33%,延续此前跌势,环比减少0.02个百分点。 目前,大部分主流银行均已经启动了常态化的净值型产品发行。数据显示,2018年发行的净值化产品中,城商行的平均年化收益领先,股份行和国有行次之,农商行最低。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人士预计,2019年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将提速,市场将更为细分,投资者教育仍是关键。 银行理财转型渐进 2018年4月,资管新规正式颁布实施;9月,理财新规正式版发布实施;12月,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强监管之下,银行理财走上规范发展之路,理财产品的负债端、运营端和投资端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如负债端打破刚兑、银行表内不得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结构性存款等保本理财替代品纳入存款核算等;投资端,非标纳入统一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等。 在此背景下,部分银行正逐步推进理财产品的转型。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分析,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可以分为以下五类,首先是含有非标的混合类、非标准化债权类;其次是固定收益类;然后是结构投资类产品,包括优先劣后级的结构性产品以及与衍生品挂钩的结构性产品;再者是货币市场工具类,如类货基等;最后是涉及股权的股权类、股票类、公募基金类和私募基金类等。 宁波银行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现有市场中,固定收益类理财和混合类理财占据较大比重。另外,结合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差异化优势,银行一般将固定收益类理财作为发展重心。 李奇霖亦称,未来短时间内银行理财的主流产品仍然是混合类和债券类,但是长时间来看可能是债券类和货币市场工具类,并在其中配置少量非标或股权类资产做高收益。 他还提及,未来私募产品的收益将比较可观,可以预见未来市场上高收益的产品是与私行部门合作的封闭式私募产品,专门提供给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 净值型产品仍在探索期 受资管新规影响,2018年银行理财规模略有波动,但总体运行平稳。公开信息显示,6月末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为21万亿元,7月末为21.97万亿元,8月末为22.32万亿元。另据第一财经记者获悉,9月末,银行非保本理财规模为21.77万亿元,10月末为22.43万亿元。 目前,大部分银行均已经启动了常态化的净值型产品发行。与以往相比,这些产品在收益率展示上,已由原来的预期收益率转变成产品净值;在产品估值上,虽然绝大多数采用摊余成本法,但部分已采用市价法;在产品形态上,定开式产品的占比在逐步提升。 但由于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还处于市场探索期,尤其是涉及到银行理财所投基础资产估值方法的差异,导致各银行对净值型产品的披露方式不一。有的银行信息披露完备,每日会公布产品累计净值;有银行不公布累计净值,只公布产品单位净值;还有银行对净值信息均不公布,只公布产品每日年化收益率。此外,不同银行不同产品的信息公布频率不一致,有每日定期公布,也有隔周定期公布,还有不定期公布。 上述宁波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除了招商银行等一些转型较快的银行之外,大部分银行的净值型产品占比大概在10%~30%左右。普益标准数据监测显示,2018年1月至12月,商业银行共发行4481款净值型理财产品,相比2017年全年发行的1183款,同比增长率高达278.78%。 从发行结果看,截至2018年12月,发行净值型产品的银行包括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与农商行。其中,股份行发行数量最多,占比42.0%;其次是城商行,产品数量占比为31.1%;国有行占比为20.8%,农商行占比最小,为6.1%。 以浦发银行为例,第一财经了解到,目前浦发银行净值型产品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较2018年年初增长逾3000亿元,净值型产品占专项理财产品的比例升至38%。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