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网 帮助中心

国际新闻网

欢迎访问: 国际新闻网

热门关键词: 朱桂华  廖松杰寒  暴力    郭建德

中国军工奇迹震惊世界:从小米+步枪到全副武装军工兵工厂步枪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5-09-06

  从小米+步枪到全副武装 中国军工奇迹震惊世界!

  《抗战财经记忆》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倾力制作的七集系列片。该片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创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光辉历程,片中许多精彩的抗战财经故事和精辟的财经解读,促使观众从财经角度去理解抗战、认识抗战、记忆抗战。8月31日21:20央视财经频道将播出《抗战财经记忆》第三集——《军民共创的军工奇迹》,揭秘你不知道的抗战财经故事,解密中国军工奇迹,精彩内容早知道↓↓↓

1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八路军和侵华日军在军事装备上,差距甚大,小米加步枪要面对的,是全副武装的侵华日军。

  1940年夏天,八路军在太行山深处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兵工厂,随后,在19个抗日根据地里,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军民共创,艰难地展开了自己在军事工业上的发展。

  几年的时间,抗日军队怎样在战场上实现了从“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到“敌人有什么,我们也有什么”的目标,完成了军事装备上的逆转呢?

2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献礼抗战胜利70周年巨制《抗战财经记忆》,解密中国军工奇迹。

  难以想象!太行山深处绝密山洞 一年造出4000支枪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日军陆军携带轻重武器,全副武装进入了中国。而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几乎没有完整的军事装备,八路军120师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时,每只枪只配有5排子弹,每个人只有3颗手榴弹,整个师,只有一部望远镜。129师从陕甘宁根据地出发的时候,全师只有55杆步枪配有刺刀,全师总共只有203颗手榴弹。

3

  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就对抗日部队提出了要求“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很难想象,在小米加步枪的抗战岁月里,共产党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中,究竟会用什么办法,在战场上完成军事装备上的逆转,赢得战争的胜利呢? 

  在山西太行山区的深处,1939年的冬天,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来到这里,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山区里,寻找一个能建立兵工厂的理想地点。

  左权身背草鞋,几乎走遍了整个太行山区,经过几个月的实地勘察,山西黎城县一个名叫水窑的山谷最终被确定为建立兵工厂的地点。这个山谷,山路崎岖,十分隐蔽。山谷一侧有一个天然石洞,高悬在一道峭壁上,因为岩石是黄色的,当地老百姓把这个山洞叫做黄崖洞。

  当时通往黄崖洞的路,全是盘山小道,崎岖不平。大量设备器材的运输,全都是人抬肩扛。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季,为了运送工厂体积最大的三节锅炉,八路军调集了400多人,拉到山脚下,锅炉最终被拆成11片,才勉强搬上山。

4

  几个月的建设,八路军第一个规模化建制的兵工厂,在荒无人烟的黄崖洞横空出世,工厂正式取名为“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一所”,对外号称“八路军总部流动工作团”,下设3个职能科室,4个生产部。拥有20多台车床设备,设计生产规模可满足10多个团的弹药供应。

  有了自己的兵工厂,八路军在黄崖洞立刻展开了紧张的生产,八一式马步枪,就是黄崖洞兵工厂研制的第一种精良武器。1940年8月1日,兵工厂研制生产出了这种新型武器,正式的名称是新型七九步枪。它重量轻、体积小、射击精度高、便于抗日战士携带、由于这种步枪比普通型步枪短10厘米,形似马枪,故取名“八一式马步枪”。枪支采用三棱刺刀,实战效果比日本造的三八式步枪更为灵活耐用。

5

  八路军能制造出比日本三八大盖步枪还好的武器,这样的成绩,让黄崖洞兵工厂的工人们感到了无比的振奋,八一式马步枪在抗战期间共制造出一万多支。这些步枪源源不断的被送往了抗日的战场。极大的增强了抗日武装的战斗力。

  今天回忆黄崖洞兵工厂,除了研制的新式步枪,还有一个人,也是那个时代的奇迹。他叫石成玉,从没有上过学,但在当时黄崖洞兵工厂里,他却是兵工厂发明炸弹最多的人。在抗日战场上,他制造的 “麻尾弹”,尤为著名。和通常的手榴弹相比,麻尾弹只有撞击地面后,才会爆炸。

  从1940年开始生产,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黄崖洞兵工厂就发展到近千人,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月产步枪400余枝,炮弹3000余发。到1941年,黄崖洞兵工厂就生产了步枪4100多支。极大的补充了抗日前线的武器装备。八路军总指挥朱德由此把黄崖洞兵工厂称为了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重回今天的黄崖洞兵工厂,这里已经建起了崭新的抗日战争纪念馆,结合着太行山区的风光,黄崖洞已经开辟成了一个红色旅游的景区。虽然今天已经是硝烟散尽,但在景区里,人们传唱的歌曲中,依旧在重现着黄崖洞的风采。

6

  藏在村民家里的兵工厂 竟是地雷战神秘后方

  在山东乳山崖子镇的东凤凰村,记者找到了当年胶东兵工厂所属炸弹厂的的旧址。抗战期间,这里生产的地雷和手榴弹在抗日前线是赫赫有名的,但今天,许多居住在附近的村民早已忘记了这段历史,当地只有一些年长的老人,还依稀记得当初兵工厂生产时的情景。

  杨德洲 山东乳山市崖子镇东凤凰村村民:主要是生产地雷和手榴弹,就住在老百姓家里,老百姓的空房就作为厂房,我们家的碾坊,还在碾炸药的时候起火了房子都烧了。

  王新文 胶东兵工厂某分厂教导员曲力儿子:虽然有一些设备,但是生产条件是非常差的。走到哪生产到哪,住在老百姓的民房里。老百姓把家里的铜铁,送到兵工厂,支持生产。

77

  虽然老人们回忆的都是只言片语,但历史资料显示,在1939年,山东乳山是胶东八路军兵工厂驻地最多、活动范围最大的地区。这里汇聚了五个成规模的兵工厂,工人最高时,达到了两千多人。这对于八路军的军事装备来说,乳山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生产后方。 

  电影《地雷战》,深深印在很多中国人的记忆中,在真实的抗战历史中,地雷战发生在山东的海阳县。之所以海阳能够大量制造地雷,关键的原因,是它距离乳山兵工厂大后方很近,兵工厂大量制造炸药和相关部件,海阳的民兵则用这些基本军事物资,发明和制造了踏雷、绊雷、水雷、慢雷、子母连环雷等数十种地雷,兵工厂和民间智慧集合在一起,就由此创造了抗日战场上最独特的斗争办法,地雷战。

  这里就是山东海阳行村镇赵疃村,一个如今看来安静祥和的小村庄,在70多年前,是海阳地雷战的主战场之一。1942年间,赵疃村是遭遇据点日军扫荡最频繁的一个村落,日军扫荡这个村庄最残酷的时候,出动的兵力达到了400多人,原本以为面对的是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但赵瞳村却用自己的武器,狠狠打击了猖狂的日军。

8

  民兵最初用的地雷,由在乳山的胶东兵工厂生产提供,但日军众多,地雷数量有限,为了展开更大的军事打击行动,海阳的民兵就地取材,研制出了一种石雷,杀伤力丝毫不逊于军工厂生产的的铁雷。今年90岁的抗日老兵孙纯秀,至今依然记得70多年前,他在村里秘密组织民兵爆破队,打击日军的情景。

  抗日老兵 孙纯秀:我当时年龄小,不容易暴露目标,夜里把铁丝网剪断,我就钻到敌人的岗楼下面,埋上地雷,第二天,鬼子出来巡逻时,踩到地雷,就炸死了。

  自1943年秋天至1944年春天,孙纯秀所在的五人民兵小组,利用地雷和自制的水雷多次炸敌和破坏敌人交通,共炸死炸伤日伪军近40名。1944年秋天,由于饱受民兵地雷战的骚扰,日本军队不得不放弃了在这些村庄的据点。狼狈的进行了撤离。

1

  吴运铎:九死一生的军工奇才

  回述抗战时期的军工生产,除了抗战军民在艰苦岁月里自力更生的情怀值得记忆之外,还有一位传奇的人物,在抗战军工生产历史中,难以磨灭。

  他叫吴运铎,历史对他的评价是,他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他的具体职务是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淮南抗日根据地子弹厂厂长。

1

  1941年皖南事变后,吴运铎奉命转移到淮南抗日根据地。在听到前方子弹和炸药紧缺的消息之后,吴运铎开始用最简陋的办法研制子弹,因为在敌人的重重封锁下,火药的原料是无法得到的,吴运铎想到了身边的红头火柴,他将火柴头一个个刮下来,用酒精泡开,制成火药。抗日根据地在1941年之后,受到了侵华日军和国民党部队的双重包围,每当日伪军扫荡根据地时,吴运铎就带领大家抬着兵工厂的机器打游击,只要有空就坚持生产,每次都按时完成了前方战线交给的任务。

  翻开历史的记载,吴运铎是八路军的军工生产中,应该是受伤次数最多的高级工程师,他在抗战期间,曾两次在武器的生产试验中,被炸药炸伤,留下伤口几十处,但吴运铎都奇迹般地顽强活了过来。

  从小米+步枪到全副武装 中国军工奇迹震惊世界

  1937年到1945年,八年的全民族抗战,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下属的各兵工厂,制造了枪,炮,子弹,手榴弹,炮弹二十多种武器装备,而乳山的兵工厂,甚至还生产出了仿捷克轻机枪、九二山炮、掷弹筒等精良武器装备。

  虽然各生产单位分散在19个抗日根据地里,但共产党人自己构建的军工生产线,有力的补充了抗日前线的战斗需要,抗战中后期,不仅是从“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变为了“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而且实现了“敌人有什么,我们也有什么”的目标。邓小平曾指出,八路军“四年来没有得到国民党政府一个铜板、一个子弹的接济而能战胜各种困难与强大的敌人进行短兵相接的斗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

  今天,强大的中国国防工业已经远远超过了老一辈军工战士的想象,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专家,也很难相信,中国军队今天先进的武器装备,是70多年前,从太行山深处,那个重峦叠嶂的山洞中走出的。虽然今天抗战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捍卫和平和自由的抗战记忆,永远也不会消失。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国际新闻网

邮箱:tomrs@qq.com
联系电话:00852-97962611
地址:香港特别行政区湾仔区轩尼诗道269-273号光华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