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PMI回落 稳增长政策跑步进场 ⊙记者 梁敏 ○编辑谷子 8月宏观数据喜忧参半,揭示经济筑底之路不平坦。 忧的是,8月官方制造业PMI和财新PMI终值均出现回落,且官方PMI半年以来首次跌破荣枯线,显示制造业活动持续萎缩,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喜的是,进入8月份后经济运行开始出现积极变化:一方面,全国发电量和铁路货运装车都有向好迹象,实体经济或进入温和改善阶段;另一方面,占GDP比重近一半的服务业活动表现仍较好,8月官方非制造业PMI和财新服务业PMI保持在扩张区间,经济结构优化。 为托底经济,未来稳增长政策有望加快出台。就在数据出炉的当天,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再次部署出台稳投资的措施。会议强调,降低机场、港口等国家重大投资项目资本比例,提高有效投资能力、优化投资结构。 忧:经济下行压力仍存 无论是官方制造业PMI还是财新制造业PMI都在印证着一个观点:制造业活动萎缩,中国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制造业PMI为49.7%,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数半年以来首次跌破荣枯线。 “PMI数据回落,反映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突出表现在市场需求不振。新订单指数最近三月持续下降,7、8月份均在50%以内。企业对市场需求疲软,订单不足感受强烈,反映该问题的企业数量持续上升、比重增加。”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副总经济师陈中涛分析说。 与官方PMI回落趋势一致,8月财新制造业PMI终值也较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至47.3%,显示制造业下滑有所加速。财新制造业PMI已经连续六个月维持在荣枯线下方。 受此影响,涵盖制造业和服务业状况的财新中国综合PMI8月份降至48.8%。财新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主管何帆对此指出,“财新综合PMI自2014年4月以来首次跌破荣枯线,表明服务业增势难补制造业颓势。” 何帆认为,全球金融市场将面临更多动荡,或将拖累实体经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宏观调控不能离场,改革新政必须进场。 喜: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 经济先行指标反映了市场对经济景气的糟糕预期,但诸多迹象显示,事实可能未必如此。 在分析此次PMI回落原因时,主流观点普遍认为,除了淡季因素外,近期包括灾害性天气频发、阅兵治污、资本市场剧烈震荡等临时性因素对短期经济产生了比较大的拖累,所以疲弱的数据背后未必能代表潜在增长率的恶化。当这些因素影响消退后,经济增长有望步入温和复苏轨道。 现下,这样的轨道已经在铺路。一系列实时指标已经都有向好迹象,如全国发用电和铁路货运装车数据。 据国家发改委最新披露数据,8月1日—28日,全国发用电同比增长2.97%,增速较上月大幅回升近5个百分点。发改委分析称,从当前电力运行趋势看,预计8月份全国发用电同比增长3%左右,9月份有望继续保持增长。 与此同时,全国铁路日均装车也出现趋稳态势。煤炭、钢铁、石油等大宗货物日均装车基本稳定; 8月1日—27日,全国铁路日均装车数较7月份日均调度水平增加1.2%。 “我们有理由认为目前实体经济已经完成筑底,并开始进入温和改善阶段。”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章俊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占GDP比重近一半的服务业仍持续活跃。昨日出炉的8月官方非制造业PMI仍保持在53.4%的较高水平;而8月财新中国服务业PMI也在51.3%的扩张区间。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微博]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长期以来我们把眼光盯在制造业上,但现在服务业的占比明显上升,非制造业向好足以弥补经济下行压力,9月份服务业向好的趋势还会延续。” 此外,从官方PMI数据中也可窥见经济结构的持续向好。数据显示,8月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PMI指数高过制造业整体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从调查来看,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等PMI指数在较高水平保持上升;与此同时,消费品行业PMI指数,高过制造业整体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较上月上升近5个百分点。 稳增长政策望持续加码 步入三季度以来,稳增长政策加速出台。但在当前形势下,宏观调控要在坚持区间调控基础上,继续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 章俊对上证报记者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将继续扮演稳增长政策组合中的核心角色,而货币政策在稳健的基调下将继续通过降息降准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来配合财政政策的展开。 “现在政府稳增长的抓手还是在拉基建,目前看来无论从项目审批还是资金配套而言都已经到位,在后续狠抓落实之后,基建投资发力会在三季度末和四季度拉动经济增长企稳。”章俊说。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PMI数据出炉当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部署出台稳投资的措施。会议强调,降低机场、港口等国家重大投资项目资本比例,提高有效投资能力、优化投资结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对上证报记者表示,“进入下半年以后,宏观调控政策围绕稳增长进一步发力,基于对政策效果的预期,未来经济增长态势总体仍将趋稳。今年实现7%左右的增长目标没有问题。”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