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不到,继5月17日银保监发布23号文后,6月13日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必须正视一些地方房地产金融化问题。其表示,房地产业过度融资,不仅挤占其他产业信贷资源,也容易助长房地产的投资投机行为,使其泡沫化问题更趋严重。 这意味着房地产行业再添一记融资收紧信号。此前的23号文,强调商业银行、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不得违规进行房地产融资。紧接着5月31日,接近监管层人士表示,部分房企因拿地激进,“出现一些‘地王’,已经引起中央的注意”;监管部门将收紧部分房企公开市场融资,包括债券及ABS产品。 换句话说,地产行业融资渠道放松已经是小概率事件。随着银行、债券、信托等融资渠道成本上升,房企腹背受敌,单一的融资方向已经难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缘起于2010年,彼时因为传统融资渠道满足不了房地产行业对资金的需求,房地产私募基金应运而生。斗转星移,如今经过9年的发展,房地产私募基金又到了发挥自身资本属性的关键时期。 从私募基金备案情况来看,国内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也获得了爆发式增长,管理规模激增。截至2019年5月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4307家,已备案私募基金77465只,管理基金规模13.31万亿元。
数据显示,随着亚太区房地产投资吸引力回升,区域市场募资环境持续改善,预计到2020年,房地产私募基金将在亚太区房地产市场完成约530亿美元规模的资本配置。中国有望吸收其中的140亿美元,成为最大的投资目的地。 我们可以看到,房地产“洋私募”已经开始陆续抢滩进入中国私募市场,备案数量也在增加。2017年以来,已有包括工银亚投股权投资、深圳市汇创股权投资、集富亚洲(上海)股权投资,以及永隆股权投资、惠理股权投资、世邦魏理仕等在内的外资私募基金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注册的类别均属于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类别。 这也意味着不仅限于本土私募基金,国内房地产私募基金面临的竞争对手已经扩大到外资私募,面临的突围压力可想而知。 顺应房地产基金发展趋势,观点指数对国内房地产基金持续监测,对房地产基金管理人、产品结构和运营模式等持续观察,以权威、专业、客观的态度,评选出“2019中国年度影响力房地产基金品牌TOP30”,表彰过去一年表现出众的房地产基金品牌,以给行业提供标杆的力量。 届时,榜单将在8月海南举行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的“2019年度中国地产风尚大奖”颁奖盛典中发布,近千名最具智慧的房地产业、金融业及商业精英将齐聚于此,见证行业荣耀与风采。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